您现在的位置:

房地产行业贡献的国税占比为18%

2017年01月14日 编辑:俞何衍 来源:广州日报
分享到:

  (原标题:赢家通吃的时代)

    来自东莞市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。截至2016年11月8日,东莞市国税收入超过千亿元。东莞也成为继苏州之后全国第二个全年国税收入突破1000亿元的地级市。其中房地产行业贡献的国税占比为18%。而纳税超过亿元的地产纳税大户达到40家。梳理这些地产纳税大户的名单可以发现,与往年相比,本土地产企业越来越少,名列前茅的都是万科、万达、碧桂园等品牌地产企业。

  在地产业高歌猛进的当下,蛋糕整体是做大了,但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集体狂欢,而是大鱼吃小鱼现象加剧。具体表现为,几年前还占据东莞楼市半壁江山的本地房企在这一轮市场盛宴中,不但没有攻城略地,快速扩张,反而有不少原来风生水起的本地房企在竞争中倒下,能够幸存下来的为数甚少,而能够与那些财大气粗的“过江龙”一同挤进亿元纳税大户行列的就更加屈指可数。

  近期,不断有本地企业的项目被外来品牌开发商收购、入股、整合的消息,甚至出现了整体被并购的现象。

  房价上涨,按理说开发商日子非常好过。然而事实却相反,不少本地企业不断传出债务危机,有的在努力建设项目中遭遇资金荒和现金流断裂,而有的纯粹因为没有土地储备而名存实亡,而这些企业在两三年前还是风光无限的纳税大户或者明星企业。

  表面上看,出现本土企业不断被淘汰出局是因为缺钱、缺人才、缺项目,但深层次分析,还是因为输在了战略布局方面。比如,出现困局的本土开发商大都在前些年走多元化战略,没有集中力量专攻地产项目,在专业而且实力雄厚的外来开发商大军压境之下,焉能挺住?相反,能够支撑到现在且业绩不错的少数几家本土房企,无一不是专注于地产项目的。

  房地产是个资金密集型、人才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高门槛行业,因此在任何一个城市,来来回回也就是几张熟悉的面孔在竞争,这种情形很容易发生赢家通吃,最后形成事实上的寡头现象。这种情形并非东莞独有。对于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来说,在前些年市场发展初期获取了足够的利润,现如今能够将手中资源拿出,与大型机构合作,让资产得以增值也是一种体面的结局。其中部分本土企业即使没有破产,也完全放弃了拿地开发项目的计划,退而守住以前开发成功的小区或者写字楼,依靠物业管理和物业出租过起了小日子,这种情况还会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继续上演。

  大鱼吃小鱼,赢家通吃,在地产行业中还将持续上演,只是当资源进一步集中在少数企业手中时,定价权将被开发商进一步巩固,老百姓将可能越来越少看见价格战和差异化的市场产品了。

荔枝房产
  • 融创中国
  • 龙湖地产
  • 恒大集团
  • 万科地产
  • 华润置地